close

http://www.oushinet.com/news/45617.htm 



建築師讓·諾威爾

 



  
用“大興土木”一詞來形容法國首都未來十幾、甚至幾十年的面貌絲毫不會誇張。且看:巴黎市府議會日前通過決議,要在首都六個地點興建高層大樓,徹底打破巴黎城市建築最高不得超過37米的禁令。報界同時從巴黎大區議長於松那裡獲得消息:未來五年內,大巴黎地區的交通會大大改觀,數十個方案將在2013年拿出結果,其中有鋪設電車輔線、8條地鐵線延長等計劃。政府方面的雄心則早已由薩科奇總統宣布:“大巴黎的建設是個國家項目”,十家享譽全球的建築事務所大師2007年9月應法國總統之邀,在愛麗舍宮共商百年大計,答應2009年2月拿出革命性的建議方案……是什麼原因促使法國上上下下如此急迫地要給巴黎“整容”呢?

巴黎“突發奇想”要整容?

巴黎為什麼“突然”想起要整容呢?社會上不乏議論,講起巴黎市長德拉諾埃,說他是個“閒不住的人,最多奇思怪想,搞完“城市白夜”、“巴黎海灘”,現在要來折騰城市建築了”。而對薩科奇總統,有人認為,這是當政者的“通病”,總要在自己的任期內搞些重大建築項目,以便“雁過留聲,人過留影”,讓後代傳為佳話… …事實果真如此嗎?

由總統任命負責大巴黎建設計劃國際諮詢“科技顧問團”主席保爾·什梅道夫指出,巴黎城建沈痾早有時日,居民分佈尤其不平衡,大巴黎地區的1100萬人裡,600至800萬集中在市中心。 1961年實現了旨在調整巴黎市區和郊區矛盾的德盧佛埃方案,雖拯救了老城,卻因建造環城公路(le périphérique),捆綁了巴黎的手腳,外圍套上個圈子,從此無法再擴大地盤。從經濟上看,在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後,法國已從一個鄉村型國度變成城市人口占全民80%比例的現代國家,城市成了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實驗室”。然而,人口增長,需求日增,巴黎,乃至整個大巴黎地區,卻因佈局問題嚐到嚴重後果,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限制它進一步建設顯然是行不通的,徹底改造首都城建的任務於是就提上了日程。

在法國,大巴黎地區是個特殊地帶,這裡的土地面積僅佔全國總量2%,但其居民卻超過全國人口15%的比例。國家工藝學院教授米歇爾·戈戴在《焦點》雜誌上發表文章指出,這一地區的產值佔全國總量的30%,全國人口的盈餘(即出生和死亡差額)有40%是在這裡實現的。巴黎大區在全國經濟的地位舉足輕重,其發展前途之重要當不言而喻。然而,有關部門發現,巴黎大區近年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形象褪色”跡象,表現在它對工薪階層的吸引力日漸減退,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巴黎大區,到周邊西部或南部尋找工作。據上文提供的數字,1999年至2005年間,每年平均有8萬人離開大巴黎。更有認為巴黎生活質量下降,退休以後到他地定居的人比例高達四分之一,而在全國其他城市,離開本地外遷的居民只佔5%。大巴黎地區至今人口沒有減少,只是因為它容納著40%來自各國的移民,後者在巴黎居民中的比例要占到20%。據國家經濟統計局公佈的數字,巴黎市在2001至2006年間居民增長的速度達到1.4%,房價卻是全國最為昂貴的,這一點又促使不少30歲至54歲居民離開了當地。據統計,比較各地興建新房(以千人為單位)的數量,巴黎大區也大大落後,只有28個,排在裡穆日(48)、弗朗什-孔戴(51)、布列塔尼(78)之後。

巴黎市的遠景規劃

面對這些問題,市府官員一語點破:“巴黎再不能停留在中世紀城市水平,不能沒有足夠的房產支配。”改善生活環境,擴大活動空間成了當務之急。市府於是決定向空間發展,容許一般住房建築物高度衝破37米的限制,寬限到50米。採納了著名建築師羅蘭·卡斯特羅再建幾座高樓大廈“協調高層建築物”的建議,在全市6個周邊地點擺起高樓態勢,但以200米高為極限。目前,巴黎只有324米高的艾菲爾鐵塔和210米高的蒙巴納斯大樓“兩枝獨秀”,在這兩個巨人腳下,是及不上它們一半的巴黎圣母院(96米)以及平均20米高的交通幹道旁的奧斯曼時代建造的大樓房,這顯然與世界各大都會摩天樓房林立的風格相距甚遠。

高樓將建在哪裡呢?

凡爾賽門(Porte de Versailles),在凡爾賽展覽宮地盤內將出現一座150米高、13米寬的“三角大樓”(La tour Triangle),與展覽宮門前大道成直角,避免大樓在陽光下給對面的樓房投下陰影。這幢樓由Unibail房地產公司全數投資營造和管理,今後樓內提供的是一所旅館、辦公室、各類設備以及一些住房。預計2009年破土動工,最晚2013或2014年竣工。

瑪塞納-布呂納索“左岸”建築群(Masséna-Brunesseau Quartier Rive Gauche)將建在環城公路和瑪埃舍(les Maréchaux)之間沿塞納河邊140公頃的地皮上,容納16萬平方米的辦公樓、2000處住房、商家、小企業、花園綠地,以及起碼一座150米至200米的高樓;樓址定在瑪塞納大道(boulevard Masséna)和塞納河岸間。大樓的具體形狀要2010年出圖紙,拔地而起的日子大約在2013-2014年。目前該處地面上的工業設施、立交橋以及鐵路聯營公司所有的設備全部要撤移。明年一月起,電車道將進一步延伸線路,及至方園15公里,南邊通到伊弗利門(porte d’Ivry),北邊到達沙貝勒門(porte de la Chapelle) 。

貝爾西-夏朗東建築群(Bercy-Charenton)的風格與瑪塞納-布呂納索“左岸”建築群相似,兩地隔岸相望,里昂車站周邊有一大片地要被佔用,一幢高200米的大樓將作為夏朗東的標記物。據傳,兩座高樓建築將在兩區行政官員共同協作下建造,但德拉諾埃任期內可能開不了工。

蒙特厄伊門(Porte de Montreuil)被選為巴黎城市未來現代化景點之一。不過,自從綠黨巾幗瓦內女士當上該區區長,德拉諾埃市長的計劃實施起來就要多費一些口舌,談判頻繁。目前尚無具體藍圖,但區長已經點頭,建設項目可以包括部分環城公路,將來前往蒙特厄伊著名的舊貨市場(les puces),交通會更方便。街區現代化的內容包括建造托兒所和其他設施,例如住房、辦公室、一座大廣場,幾幢50米高樓,或許還可以升到70米……

沙貝勒門(Porte de la Chapelle)被相中,與19區奧貝維里埃街104號原殯儀館成功改建成藝術中心不無關係,這裡目前充滿活力,2012年前將建成一所初級中學、一所技術專科學校、一個體育館、一所青年旅社、一座公園,還有圖書館、辦公樓和Pajol活動中心。全部費用都由本地集體單位提供。下一步的計劃是用高速公路橋將聖德尼、奧貝維里埃、拉普萊納同巴黎連接起來。周邊自然要建設住房、休閒散步道和公園。具體細節尚未落實,但草圖已經出台。

克里希-巴蒂尼奧勒(Clichy-Batignolles)區曾經被選作組建奧運會的地點,可惜未能如願。現今巴黎市舊話重提,要在目前被鐵路聯營SNCF和交通、設備Geodis集團所有的40公頃土地上,佔用10公頃。用來建造3500個住宅,其中一半為社會住房。德拉諾埃市長的高樓計劃當然也要在這裡有所落實,房子可以建到50米高,在他2014年卸任前要見到成果。

巴黎曾經的美容術

法國有句諺語“巴黎不是一日建成”(Paris n’a pas été bati en un jour),在它的城建歷史上,19世紀中葉由當時的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主持進行的拆建,規模最大,今天人們眼見的巴黎主要建築,一半以上都是那時造的。那時是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當政期間,皇帝訪問英國,驚訝地看到被火災摧殘後重建的倫敦面目一新,相比之下,巴黎的街道陰暗、狹窄又骯髒,回國後遂下令奧斯曼“重建巴黎”(rebatir Paris)。提出的奮斗口號是“美化、擴大、清潔巴黎”(Paris embellie,Paris agrandie, Paris assainie)。拿破崙三世並先後兩次撥出共計5億法朗巨款,作為工程費用。當局如此“大手筆”還有另一不便言明的理由:鎮壓1930年和1948年巴黎民眾起義時,落後的城市佈局使軍隊行動難以奏效。奧斯曼男爵領會了皇帝意圖,於是大刀闊斧給巴黎動了個徹底改頭換面的大手術:小街小巷被剷除,按透視原則佈局,開拓成寬闊的林蔭道,沿街建造整齊劃一的樓房,街心公園、中心廣場,造成宏偉的氣勢。星形廣場即為最典型的例子,12條街道由此發源,周邊建造劇院、車站、整修萬森和布洛涅森林悠閒散步區……奧斯曼還給巴黎造了結構完善的供水道以及總長2400公里的下水道,徹底解決了處理城市廢水的問題,使用至今。然而,任何改革都有代價,奧斯曼因其昭彰業績獲得晉升,姓氏還被用來命名巴黎大道,卻被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無數失去家園的下層百姓詛咒,他採用毀滅性成片推倒舊房,剝奪小房產主所有權的做法,被稱為“奧斯曼化”(haussmannisation),也永遠載入了法語詞典。

德拉諾埃市長手下負責城建工作的副手之所以說“巴黎不能是個中世紀城市”,可能是想起了奧斯曼男爵。市府已明確應允在這場“二十一世紀的大工程”中要注意保護文化遺產,保留市中心原貌,不讓巴黎失去魅力。德拉諾埃市長確實也有了幾項可以引為驕傲的成功例子。位於第13區原為一座麵粉廠房的50年代鋼筋水泥結構建築,被改頭換面後,2007年起已變為巴黎五大學生進行科研的中心。上文提及的19區奧貝維利埃街104號,由一座殯葬儀館變成了今天的各藝術流派和各界藝術人才薈萃之地,只需說出“104號”便能引人驚訝;至於被左拉小說描寫得生氣勃勃的“巴黎的肚腹”les Halles,上世紀七十年代從菜市場變為商業中心,拆去1850年鑄造的鐵亭子,代之現代建材重建後,目前將經歷第二次現代化改革,以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為主調,更是德拉諾埃市長的“綠色”龍頭項目。如果一切順利,工程將於2010年開始,3年後竣工;巴黎市中心將有一塊滿目花草、樹木和藍天的綠州,專為散步者設計的鑲花玻璃鉛條遮雨天棚網環繞四周,直接從聖歐什達舍教堂將游人接來此地,為每日人流量達到70多萬的該處景色再添亮點。所有這些美妙環境裝飾的設計大師便是巴黎12區藝術旱橋(viaduc des arts)和15區安德烈·雪鐵龍公園的設計人帕特里克·貝爾熱。

巴黎建築由大師設計

法國首都目前這次大興土木被稱為“世紀工程”是名副其實的,除了規模宏大,主持者中不乏世界級大師。法國人讓·諾威爾(Jean Nouvel)便是其中最搶眼的一個。這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建築師,作品遍布全球,在法國本土外省建有里昂大劇院、南特市法院、貝里戈博物館等。巴黎市內的阿拉伯學院(Institut arabe)、卡迪埃基金會(la Fondation Cartier)和塞納河畔布安利碼頭的原始藝術館(le Musée des arts premiers)全都出自他的設計。德拉諾埃市長已將未來巴黎的宏大市內計劃中的四個新建或重組項目委託給了他的建築事務所,即巴黎樂團(la philharmonie de Paris)、科學城公園(le parc de la Villette )、奧斯戴赫里茨車站(la gare d’Austerlitz)和將建於布洛涅-比昂古爾(Boulogne-Billancourt)塞甘島上的“地平線大樓”(la Tour Horizons)。這座已見模型的大樓比其他六處位於巴黎“門口”的大廈矮小,屬於協調市內景緻的高層建築裡的小弟弟,共有18層,每一層高4.7米,樓的總高度為90米,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由三大塊上下重疊組成,相交部分留出邊緣地塊,四邊遂成為天然的“涼台”。最高層頗像一個培養熱帶樹木的暖房。該樓將來主要作為辦公樓,內中有1100平米供商家使用,1400平米建造托兒所。造價約一億歐元(不包括托兒所)。 “巴黎樂團”超前理念的房頂設計,看上去像19世紀歐洲修女的白色頭飾,大廳裡的音符如同隨其在空中飄浮,能同時容納2400位聽眾。市中心奧斯戴赫里茨車站街區在大師的整修藍圖上,已經成為經過合理佈局,掩映在綠蔭和芳草間集住宅區、辦公樓、交通樞紐的群體,共將增建4萬平米的辦公樓,充滿發展遠景。

大區政府負責疏通

偶來巴黎的人,無不對又堵、又擠的交通留下不良印象。為此,一項全區範圍的“大巴黎2020年運輸流通方案”已由大區議會倡議,遞交給了各界討論。參加單位有環保能源部、交通部、地方政府、鐵路聯營SNCF、巴黎交通自治局RATP以及交通公司企業。雖然大區議長是社會黨人於松,但不久的將來,左、右派人物將圍坐一桌,共商百年交通大計。經過德拉諾埃多年努力,首都與周邊小城市地方當局的關係不再像前兩位巴黎市長任期中對立和緊張,事實上,雙方只有合作協調,大巴黎的問題才能妥善解決。且看上述方案為未來交通遠景定下的三大目標:

應急疏通措施:未來五年內解決地區快線RER A,B,C,D延伸,將地鐵14號線延長,緩解地鐵13號線長期超員問題。今後可以從聖拉扎爾車站一直乘車到達聖多安市府(St-Ouen)。計劃內要作同類調整的還有8條線路。繼續延伸電車線路也屬於優先項目:它將通到南邊伊西市(Issy-les-Moulineaux)、從沙蒂榮往維洛弗萊去(Chatillon / Viroflay),北部則是從聖德尼往薩赫賽勒走(St-Denis / Sarcelles);工程預計花3年時間。

十年計劃:在巴黎外圈南、北和西部各建造一條與現有線路呈切面的分支線,解決目前郊區城市間無直通線路,必須“進出”巴黎市換車的費時費錢現象。作出這一決定是有確切數據為準的,據統計,在巴黎市內來往佔整個大區交通量比例的14%,巴黎和郊區間的交通量佔16%,而郊區之間的來往量要佔到70%。

建造快速環形地鐵輔線:在離巴黎7-8公里處,建造60公里的環形地鐵線,命名為Arc Express環形地鐵(Métrophérique),這一工程不僅需要更長時間,尤其需要大量投資,於松議長堅持省錢原則,要建在地面,可以節約四、五倍,另一派主張放在地下,各界尚未統一思想。但RER E線往西延伸已被列入計劃,郊區居民2009年內並有希望乘坐郊區高速火車(TGV de banlieue)了。

於松議長為之驕傲的另一項工程是利用塞納河開展的水面交通,今後可以東西方來往穿越巴黎。自11月1日起,人們已可以乘坐試點船隻,那是被命名為“乘浪游船”(Voguéo)的服務,目前的起點在奧斯戴赫里茨車站,經由密特朗圖書館,可容納70至80位乘客的5條船每20分鐘開一趟,接待的主要是旅遊客人,還有去道勒比亞克大學區的大學生。如果運營盈利,今後還會伸展到艾菲爾鐵塔,未來的目標是繼續往西,直達布洛涅森林附近的絮埃納(Suresnes)。當然,這一河道運輸從人數上看每年充其量不會超過7萬人次,無法與地鐵年流量1200萬人次相比,但在巴黎這樣一個旅遊城市,其發展是大有前途的。

總統的宏偉藍圖

2007年秋,薩科奇總統召集了全球知名建築師,請大家為巴黎定出重新佈局和美化方案。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設計師之一英國人理查·羅傑斯強調保護自然,也要保持城市已存的文化價值,避免無度發展。法國人羅朗·卡斯特羅提出,政府首先要帶頭,把各大部遷出市中心,巴黎才能“呼吸通暢”。按其設想,今後的法國政府主要大部佈局大約如下:總理府在北邊聖德尼、外交部、國防部和司法部在東北角古赫納沃、波比尼和蓬迪,衛生部遷至阿勒福維爾市,勞工部設在猶太城,文化部搬到維特利市;留在市中心的只有議會兩院和財經部……這個“革命性”方案能出台也許可以顯示大師們的開放思想和當局為巴黎整容的決心。據文化部相關人士宣布:“目前只是諮詢,還談不上建築事務所招標。”但2009年4月份展示各家建議的展覽會已經決定,屆時社會大眾可以參加意見,從社會學、環保意識、城建科學、經濟規律、交通等等角度來評頭品足,幫助負責班子拍板。後者將在政府、巴黎市府、巴黎大區、大區區長協會人士中選出14人,組成指導委員會,監督實施被選中的建築方案。要將這塊有一萬兩千多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建設好,讓上面1281個村鎮居民提高生活質量,任重道遠確實不是句空話。宏大計劃的總管是由薩科奇總統親自點名的現任國務秘書克里什蒂昂·布朗。

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大巴黎地區的“整容”計劃,上有總統意志支持,下有大區議會和巴黎市府行動,該是可以“一路順風”進行了吧?讀者看到這裡不要誤會,上文所述的計劃全部都“各自為政”,也即德拉諾埃自作主張,於松按其想法行事,薩科奇總統當然更是“天馬行空”!這個“法國謎語”怎麼講呢?原來,法國的行政管理體系十分特殊,它在地方上實行雙重行政管理制,即代表國家利益、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與代表地方居民利益、由百姓直接選舉出來的“地方集體”(collectivités locales)共同管理地方事務。各自有權,沒有上下級關係。而近三十年以來中央政府向地方集體轉移權力的“地方分權法”和“城市互助更新法”則進一步加強了這種雙重性。在各左、右政黨分別執掌地方政權的情況下,中央的意志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貫徹實難預料。大巴黎地區討論交通方案時,主持“總統計劃”的布朗不在成員之列便出於此因。而2009年頂級建築師們提出的整容高招如何同現任市長德拉諾埃的大手筆協調,也是施工者擔憂的一個問題。歐洲執政者近年常常喜歡引用中國諺語,此時可以為巴黎大區整容師們提供一條:“眾人拾柴火焰高”。

梅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nnie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