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切曾經是那麼簡單……
畢洛多夫婦的二人世界很簡單:畢洛多先生曾是不少法國家庭擇婿時的理想對象:有體面的家產、理想的工作,家裡屬於地方賢達……未婚妻是父母為他挑選的:本地人、受過同樣教育。女方的想法明確而簡單:受丈夫“呵護”,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為家族爭光。婚後,畢洛多太太發現丈夫的脾氣十分固執,好喝酒,有時還動手打她……忍著吧,離婚是不可想像的。畢洛多太太有女性細膩的手段,以柔克剛,十幾年來把丈夫調教得不錯,畢洛多先生有兩次居然誇她是自己的“好老婆”,給他生了可愛的胖娃,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起初周圍的人認為畢洛多夫妻倆只是“門當戶對”,現在更進一步認為他倆是“好夫妻”典型了。難道不是嗎?呆在一起生活久了,沒有愛情也有了愛情。
文章看到此,讀者肯定已經明白,畢洛多一家的例子屬於已相當久遠的另一個時代。那麼,今日法國社會裡的夫妻或是同居伴侶,他們是如何在生活的呢?
二人世界基石動搖
用“今非昔比”一詞,形容半個世紀以來二人感情世界中的變遷還遠遠不夠,確切而言,那是一種可與地震和海嘯相比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世界,人們對事與人的選擇,就像在電視機前不斷調換頻道一樣的頻繁;宗教歷史學專家奧東·瓦萊戲稱其為“選台式世紀”(l’ère du zapping)。由於新理論的出現和發展,青年男女追求個人發展,主張獨立自主,崇尚享樂主義,其直接後果是離婚率直線上升(城市中達到三分之二比例,其他地區也要占到三分之一) ,離婚家庭的孩子像包袱,在父母中間被摔來摔去,出現越來越多的重建家庭,但伴侶雙方卻越來越缺乏信任。事實上,穩固的二人世界基石已經動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今天人們在結合時,“愛情至上”成了首要因素,不相愛哪裡談得上結合?畢洛多夫妻可以說是“先結婚再戀愛”的典型,愛情在上個世紀的二人世界中,僅佔次要地位,有的夫妻活一輩子可能都談不上有愛情;這在今天的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共同生活比過去難了
據索福萊斯民意所調查結果,將近一半人(47%)認為,與前幾代人相比,現代人的二人世界“日子不太容易過”;在單身者、分居者和離婚者中,持這一觀點的達到60%比例;僅有23%的人對自己與伴侶的家庭生活表示滿意。我們今天生活在娛樂性社會裡,很少遇到物質困難,有的是時間對對方品頭論足,曾被作為楷模的畢洛多夫妻的例子顯然早就過了時。而我們的前代人,由於多種物質和社會原因,應付日常問題的時間都不夠,哪裡還有閒功夫談情說愛!現代社會裡,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再需要依賴配偶,通過教會、家庭以及社會輿論壓力來束縛思想的手段不再有效,夫妻或是生活伴侶的結合完全成為自由的行為,脫離了任何約束;於是出現了上文所述的家庭破裂、孩子無著落和信任度降低現象。
永恆的愛情還存在嗎?
調查報告顯示,生活於二人世界中的人有74%始終相信永恆的愛情還存在,50-59歲年齡段的人裡,62%持這一看法。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愛情的觀念有了極大變化,從極端(專一愛情)轉向了現實(允許變化)。高達85%比例的人認為,一輩子可以有多次真正的愛情遭遇。心理專家弗朗索瓦·勒勞爾在其近日出版的新著《赫克托爾的新旅程》里分析了這一現象。他認為,這是因為相當一部分現代人從少年時代起便進入愛情世界。結婚時間挪後了,但接觸的愛情對象可以有多個,不滿意的還可以離婚,然後再建立新家庭……作者分析這種社會現象的後果大致有以下幾個:家庭子女人數較上世紀大大減少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條件改善,助長了追求個人發展傾向;社會道德風氣無限開放,精神領域失去約束,以至越來越少談到“忠貞”一說;男女同在一個工作環境工作,異性相吸的機會構成很多誘惑;婦女在經濟上獲得獨立地位後,有了逃脫不理想婚姻的手段。如果畢洛多太太生活在2007年,肯定不會甘於上世紀40-50年代時加於婦女頭上的抑鬱夫妻生活了。 50年來的變化給予婦女更多自由和選擇:不必考慮婚前貞操問題、不必考慮輿論壓力忍受家庭暴力、1975年以來,即便丈夫方面沒有錯誤,也可以提出分手,通過雙方協商解決問題;總之,婦女也有了發言權。
嚮往高質量的二人世界生活
生活於當今社會的男男女女,對二人世界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中不少人企望能共同擁有一個豐富的、給予人強烈快感的生活。上述調查報告顯示,找到生活伴侶並不太難,難的是遇到知音。在回答“為什麼今天很容易就能找到個生活伴侶”問題時,40%接受調查者表示“可以先同居不結婚”,32%的人有信心,因為“什麼問題都可以談”,28%的人“在性福問題上常討論”;17%的人稱“合不來就分手唄!”或是“避孕措施很有效”。
男女共同生活還是有其吸引力的,54%的男士為追求心儀女性,可以改變個人著裝習慣,59%的人表示,只要自己的“另一半”高興,自己願意改變想法,學著做過去不喜歡的事。要做到心心相印,必須做個有心人。今年48歲的密蓋爾對建設健康愉快的二人世界,有充滿哲理的總結。他說:“卡德麗娜和我在一起共同生活已有18年,我倆有3個孩子。我倆相愛至今不渝。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從熱戀時的陶醉、婚後日常生活的磨合,到今天各自對對方的優缺點有深層了解,在日常生活裡不計小事,彼此更寬容,進一步發掘我倆的愛情。我倆的恩愛建立在十分簡單的基礎上:第一是關心對方,第二是要會打趣耍笑。”
是何原因破壞了二人生活?
儘管人們大談特談思想現代化,在愛情領域裡,拆散一對夫妻的首要因素仍然是“對方不忠”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平均42%的法國人有此擔心,青年人指責婚外情的比例達到42%,而50歲年齡段中,視紅杏出牆為“禍害”者的比例為24%。心理專家勒勞爾分析說,這是因為人到五旬,同生活伴侶間的關係已不僅僅限於激情性的性生活,維繫所謂“老夫老妻”的根本,常常建立在相互間的深厚情感、默契、溫馨和疇昔曾共同度過的時光上。二人間性生活的地位已相對下降,一時被異性誘惑“出格”於是也可獲得諒解了。 50-59歲年齡段裡,有62%認為,沒有性生活,並不愛對方,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一些喜歡走極端者甚至過著“無愛性伴侶”生活。日前,據法國新聞電台報導,50年來,女性對性伴侶問題的態度變化幅度最大,走上了與男性相似的“開放道路”:每個月,一些男性可以有多達18個不同的性伴侶,而女性現今也上升至平均8-9人。有過愛情經歷者出於多種原因,越來越輕視兩性關係中的感情成分,認為完全可以不帶愛情做愛,儘管人人在心底里希望能獲得一份真正的愛情。 (依路編寫)
如轉載本文,務必標明轉載自法國《歐洲時報》及作者信息
畢洛多夫婦的二人世界很簡單:畢洛多先生曾是不少法國家庭擇婿時的理想對象:有體面的家產、理想的工作,家裡屬於地方賢達……未婚妻是父母為他挑選的:本地人、受過同樣教育。女方的想法明確而簡單:受丈夫“呵護”,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為家族爭光。婚後,畢洛多太太發現丈夫的脾氣十分固執,好喝酒,有時還動手打她……忍著吧,離婚是不可想像的。畢洛多太太有女性細膩的手段,以柔克剛,十幾年來把丈夫調教得不錯,畢洛多先生有兩次居然誇她是自己的“好老婆”,給他生了可愛的胖娃,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起初周圍的人認為畢洛多夫妻倆只是“門當戶對”,現在更進一步認為他倆是“好夫妻”典型了。難道不是嗎?呆在一起生活久了,沒有愛情也有了愛情。
文章看到此,讀者肯定已經明白,畢洛多一家的例子屬於已相當久遠的另一個時代。那麼,今日法國社會裡的夫妻或是同居伴侶,他們是如何在生活的呢?
二人世界基石動搖
用“今非昔比”一詞,形容半個世紀以來二人感情世界中的變遷還遠遠不夠,確切而言,那是一種可與地震和海嘯相比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世界,人們對事與人的選擇,就像在電視機前不斷調換頻道一樣的頻繁;宗教歷史學專家奧東·瓦萊戲稱其為“選台式世紀”(l’ère du zapping)。由於新理論的出現和發展,青年男女追求個人發展,主張獨立自主,崇尚享樂主義,其直接後果是離婚率直線上升(城市中達到三分之二比例,其他地區也要占到三分之一) ,離婚家庭的孩子像包袱,在父母中間被摔來摔去,出現越來越多的重建家庭,但伴侶雙方卻越來越缺乏信任。事實上,穩固的二人世界基石已經動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今天人們在結合時,“愛情至上”成了首要因素,不相愛哪裡談得上結合?畢洛多夫妻可以說是“先結婚再戀愛”的典型,愛情在上個世紀的二人世界中,僅佔次要地位,有的夫妻活一輩子可能都談不上有愛情;這在今天的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共同生活比過去難了
據索福萊斯民意所調查結果,將近一半人(47%)認為,與前幾代人相比,現代人的二人世界“日子不太容易過”;在單身者、分居者和離婚者中,持這一觀點的達到60%比例;僅有23%的人對自己與伴侶的家庭生活表示滿意。我們今天生活在娛樂性社會裡,很少遇到物質困難,有的是時間對對方品頭論足,曾被作為楷模的畢洛多夫妻的例子顯然早就過了時。而我們的前代人,由於多種物質和社會原因,應付日常問題的時間都不夠,哪裡還有閒功夫談情說愛!現代社會裡,一部分人的生活不再需要依賴配偶,通過教會、家庭以及社會輿論壓力來束縛思想的手段不再有效,夫妻或是生活伴侶的結合完全成為自由的行為,脫離了任何約束;於是出現了上文所述的家庭破裂、孩子無著落和信任度降低現象。
永恆的愛情還存在嗎?
調查報告顯示,生活於二人世界中的人有74%始終相信永恆的愛情還存在,50-59歲年齡段的人裡,62%持這一看法。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愛情的觀念有了極大變化,從極端(專一愛情)轉向了現實(允許變化)。高達85%比例的人認為,一輩子可以有多次真正的愛情遭遇。心理專家弗朗索瓦·勒勞爾在其近日出版的新著《赫克托爾的新旅程》里分析了這一現象。他認為,這是因為相當一部分現代人從少年時代起便進入愛情世界。結婚時間挪後了,但接觸的愛情對象可以有多個,不滿意的還可以離婚,然後再建立新家庭……作者分析這種社會現象的後果大致有以下幾個:家庭子女人數較上世紀大大減少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條件改善,助長了追求個人發展傾向;社會道德風氣無限開放,精神領域失去約束,以至越來越少談到“忠貞”一說;男女同在一個工作環境工作,異性相吸的機會構成很多誘惑;婦女在經濟上獲得獨立地位後,有了逃脫不理想婚姻的手段。如果畢洛多太太生活在2007年,肯定不會甘於上世紀40-50年代時加於婦女頭上的抑鬱夫妻生活了。 50年來的變化給予婦女更多自由和選擇:不必考慮婚前貞操問題、不必考慮輿論壓力忍受家庭暴力、1975年以來,即便丈夫方面沒有錯誤,也可以提出分手,通過雙方協商解決問題;總之,婦女也有了發言權。
嚮往高質量的二人世界生活
生活於當今社會的男男女女,對二人世界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中不少人企望能共同擁有一個豐富的、給予人強烈快感的生活。上述調查報告顯示,找到生活伴侶並不太難,難的是遇到知音。在回答“為什麼今天很容易就能找到個生活伴侶”問題時,40%接受調查者表示“可以先同居不結婚”,32%的人有信心,因為“什麼問題都可以談”,28%的人“在性福問題上常討論”;17%的人稱“合不來就分手唄!”或是“避孕措施很有效”。
男女共同生活還是有其吸引力的,54%的男士為追求心儀女性,可以改變個人著裝習慣,59%的人表示,只要自己的“另一半”高興,自己願意改變想法,學著做過去不喜歡的事。要做到心心相印,必須做個有心人。今年48歲的密蓋爾對建設健康愉快的二人世界,有充滿哲理的總結。他說:“卡德麗娜和我在一起共同生活已有18年,我倆有3個孩子。我倆相愛至今不渝。當然,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從熱戀時的陶醉、婚後日常生活的磨合,到今天各自對對方的優缺點有深層了解,在日常生活裡不計小事,彼此更寬容,進一步發掘我倆的愛情。我倆的恩愛建立在十分簡單的基礎上:第一是關心對方,第二是要會打趣耍笑。”
是何原因破壞了二人生活?
儘管人們大談特談思想現代化,在愛情領域裡,拆散一對夫妻的首要因素仍然是“對方不忠”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平均42%的法國人有此擔心,青年人指責婚外情的比例達到42%,而50歲年齡段中,視紅杏出牆為“禍害”者的比例為24%。心理專家勒勞爾分析說,這是因為人到五旬,同生活伴侶間的關係已不僅僅限於激情性的性生活,維繫所謂“老夫老妻”的根本,常常建立在相互間的深厚情感、默契、溫馨和疇昔曾共同度過的時光上。二人間性生活的地位已相對下降,一時被異性誘惑“出格”於是也可獲得諒解了。 50-59歲年齡段裡,有62%認為,沒有性生活,並不愛對方,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
一些喜歡走極端者甚至過著“無愛性伴侶”生活。日前,據法國新聞電台報導,50年來,女性對性伴侶問題的態度變化幅度最大,走上了與男性相似的“開放道路”:每個月,一些男性可以有多達18個不同的性伴侶,而女性現今也上升至平均8-9人。有過愛情經歷者出於多種原因,越來越輕視兩性關係中的感情成分,認為完全可以不帶愛情做愛,儘管人人在心底里希望能獲得一份真正的愛情。 (依路編寫)
如轉載本文,務必標明轉載自法國《歐洲時報》及作者信息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