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何嘉時間:2009-06-16 
   

  1412年,聖女貞德出生在法國東部洛林地區的一戶農民家裡,在15歲的時候,她聽到聖馬歇爾、聖凱瑟林和聖瑪格麗特的聲音,要她去幫助皇太子,把法國從英國人手裡解救出來。她剪掉頭髮,穿上鎧甲,帶領軍隊解了奧爾良之圍,1430年她被英國人抓住,判為異端,燒死在火刑柱上。電影明星碧姬·芭鐸,1934年出生在巴黎的資產階級家庭,她的明星生涯開始於15歲,成為《Elle》雜誌的封面女郎,七年後羅傑·瓦迪姆的電影《上帝創造女人》(1956)讓她紅遍法國。因姓、名首字母均為B,芭鐸被暱稱為“baby”,或稱為BIKINI(比基尼)女孩。除了出名出奇的早,這兩個女人毫無共同之處。貞德貧困一生,很年青就死去。芭鐸已經七十多歲一輩子錦衣玉食。在天主教歷史上貞德是地位僅次於聖母的貞女。芭鐸被稱為性感尤物,她反對女人穿軍裝,1995年梵蒂岡教皇接見了她,而貞德在活著時從沒享受到這樣的榮譽。但是貞德和芭鐸有一個共同點:她們都是法國的政治形象。

法國政治的兩極

貞德舉起的洛林十字架(比一般十字架多一個小橫桿),五百年後,在戴高樂將軍領導下的自由法國運動中復活。英國首相邱吉爾評價戴高樂:他認為自己是貞德,不過我不能讓我的主教燒死他,洛林十字架後來成為戴高樂主義的象徵。芭鐸成為政治符號,始於1969年,雕塑家阿里安·古東選擇她作為“瑪利安娜”的模特。瑪利安娜這個女性形象,首先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後來演變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的象徵。這位女性不僅代表著美麗,還代表著自由、平等、博愛,法國如今每隔二十年選一位“瑪麗安娜”模特。

在某種程度上,瑪麗安娜和洛林十字架站在法國政治的兩極。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法蘭西共和國傳統和君主主義的法國截然不同,後者可以追溯到教會和政府聯盟的中世紀。即使在共和傳統內,洛林十字架和瑪麗安娜也代表不同的意義。 1958年重新掌權的戴高樂選擇洛林十字架作為標誌,象徵著第五共和國的集權和行政執行力。

然而貞德(和洛林十字架)與芭鐸(和瑪麗安娜)也不能截然分開。勒龐(極右派國民陣線的領袖,從1974年起就是總統選舉候選人)領導的現代法蘭西運動從貞德那裡吸收了很多靈感。在勒龐的辦公室裡有貞德像,而且他每年組織一次貞德節。勒龐與芭鐸也很有交情,部分原因是因為芭鐸第四個也是最長久的丈夫伯納德·德奧馬爾(工業家、國民陣線黨成員)是勒龐的老朋友,部分是因為芭鐸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她對穆斯林的敵意,把她推向了右翼國民陣線。

歷史中變幻的形象

自15世紀起,貞德就是法國天主教的一個重要偶像,在死後不久天主教會就給她平反。 1841年曆史學家米甚萊塑造了貞德民族英雄的形象。 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洛林地區劃歸德國,貞德和洛林十字架更成為民族主義的象徵。巴黎金字塔廣場附近的貞德雕像,就是1874年樹立的。第三共和國(1870-1940年)非常重視教育和科學,崇拜一個不認識字的農女看起來講不通,但是自19世紀晚期起,巴黎的年輕人心中就升騰起復活的民族主義情緒,他們需要貞德這樣的偶像。一戰期間,法國政府需要一個“國家聖徒”把教會和政府團結起來,所以1920年貞德被教會封為聖徒,這也是法國與梵蒂岡重新建立外交關係的開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馬歇爾·福煦(法國元帥,一戰時協約國聯軍總司令)領頭對貞德表示敬意,右翼思想家掀起了貞德崇拜的高潮。 1945年以叛國罪被槍決的羅伯特·克洛岱爾編輯了當年審判貞德的文集。既歌頌貝當(法國元帥、維希法國的首腦)又歌頌戴高樂的戲劇家、詩人保爾·克洛岱爾,寫了戲劇《貞德在火刑柱上》。天主教作家、195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喬治·伯爾那諾甚至娶了貞德家族的後裔。

對芭鐸的崇拜也有特定的時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是法國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急劇變化的時期,如果說早慧作家薩岡小說中的跑車、愛情故事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文字,那麼芭鐸便是它的圖像版。她變成了新法蘭西的標籤,對於外國人來說很有賣點。她的英語帶濃重的法語口音,但是她的電影在美國比在法國更賺錢。左翼的雜誌編輯斯克瑞伯對法國現代化和法美競爭很感興趣,他說芭鐸就和洛克福乳酪(有法國乳酪之王的美稱)和波爾多葡萄酒一樣,對法國出口創匯非常重要。

任人評說

貞德已經死去好幾百年,沒有留下只言片語,所以後來的政治領袖們可以把任何想法塞給她。天主教右翼把貞德視為聖徒,但是反教會的左翼強調她出身貧家,還是被教會燒死的。在19世紀末期,親德雷福斯(折騰法國12年的德雷福斯間諜案,使社會分裂為兩派)派認為貞德是審判錯誤的犧牲品,反德雷福斯派把貞德看成是無條件的服從、忠誠於政府的榜樣。在二戰期間,抵抗運動的成員稱頌她反對外來入侵,而與納粹合作者強調她的反英國感情,而戴高樂對這兩者都喜歡。

最近的一本書:愛德華-巴拉杜的《法蘭西的貞德》(2003年),說明了貞德政治神話的複雜性。作為法國前總理和崇拜伏爾泰的理性保守主義者,巴拉杜雖然崇敬貞德但是他認為貞德神話應該在法國結束了,他說貞德神話能夠流行兩個世紀,說明法國社會一直缺少一個能讓所有人認同的合法政體,法蘭西早就該成為一個共和國,一個由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大眾組成的國家。為什麼一個前總理犧牲他寶貴的時間來談論一個應該在法國終結的神話人物呢?也許看看他不停的提到另一個法蘭西救世主——戴高樂就很清楚了。作為有名無實的戴高樂主義者,巴拉杜否定貞德,是曲折的想掃除法國政壇上籠罩的戴高樂神話。

1961年一個自稱是秘密軍隊組織(阻止阿爾及利亞獨立的軍事組織)的成員勒索芭鐸,要她為這個右翼恐怖組織捐款,芭鐸斷然拒絕,並且聲稱她不在納粹政府的統治下生活。這一事件確立了她左翼的形象。實際上這個勒索她的人不過是個騙子,與秘密軍隊組織沒有關係。而且芭鐸對阿爾及利亞獨立沒有什麼清晰的觀點,她第一次遇到勒龐就是在1962年他們從阿爾及利亞看望傷員回來的時候。最近芭鐸與右翼打的火熱,在她的書《沉默的吶喊》(2003年)中淋漓盡致的表達她反移民的觀點,她指責“回教入侵者”,“職業失業者”、“同性戀者” ,希望恢復死刑,激怒了很多左翼法國人。很多人把這看作她對自己早先觀點的背叛,在這種意義上,芭鐸與貞德一樣,她們在政治上的形象,往往取決於後人如何闡釋和理解,而她們的真實思想,已不再重要。

(編輯:岳連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nnie2008 的頭像
    wennie2008

    呈現巴黎

    wennie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